91看书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91看书网 > [综]母仪天下 > 第106章 吕后

第106章 吕后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刘邦本来也不是什么讲究礼节的人,在场的呢,不少还是从小就认识,一块儿长大的狐朋狗友,酒肉兄弟,另外的呢,也都是老相识了,因此,刘邦呢,压根不讲究什么君臣之礼,一个个放浪形骸,推杯换盏,还不热闹。

酒到酣处,刘邦就醉眼朦胧地挑了一个人,却是卢绾,卢绾跟刘彻同年同月同日出生,两人还是邻居,从光着屁股开始一块长大,刘邦对这个老兄弟也一直很用心,哪怕卢绾的功劳在诸多功臣之中其实算不上有多大,刘邦呢,还是直接给他封了个长安侯,以长安为封号,可见刘邦的心思了。

因此,刘邦这会儿就笑嘻嘻地说道:“老卢啊,咱们如今年纪都不小了,当初咱们还在沛县偷鸡摸狗的时候,谁能想到今日啊!”

卢绾自然也是笑道:“陛下天命所归,臣全赖陛下的洪福,要不然何以有今日呢!”

刘邦大笑着拍了拍卢绾的肩膀,然后就说道:“咱们如今的富贵是有了,下面呢,就看儿孙的了!老卢啊,你以后,打算将爵位留给谁啊?”

卢绾也没多想,说道:“还能留给谁,肯定是给老大啊!”

刘邦一拍大腿:“哎呀,老卢啊,这老兄弟就得说说你了!你那些儿子,我也是见过的,一个个也算是聪明伶俐,对你呢,也挺孝顺,你这也实在是太不地道了!你看看兄弟我,虽说以后这个天下嘛,是要给太子的,但是,对老大还有如意,以后我也是不能委屈了的,怎么着都得挑个富庶的封国将他们安排好了才行嘛!”

卢绾眨了眨眼睛,有些无奈地说道:“陛下,你是天子,富有四海,当然能行啦!”

刘邦笑嘻嘻地说道:“我说你啊,就是偏心,你食邑也有一万多户了,总不能都给老大吧,所以呢,按我说的,老大是嫡长子,多分点自然是应该的,其他儿子也不能啥也没有,不说分个千户,分个五六百户总没问题吧!”

卢绾一听,顿时张口结舌起来,他也是聪明人,自然明白了刘邦的未尽之语,不过呢,他一想,这事也不是不行啊!皇帝爱长子,百姓爱幺儿,就像是刘邦对于刘如意特别喜欢一样,卢绾其实也喜欢刚出生没几年,长得粉嫩嫩一团的小儿子,小儿子长得好,又可爱又孝顺,卢绾呢,以前也没想过小儿子日后的前途问题,如今被刘邦这么一说,卢绾顿时盘算起来了,老大呢,分个五六千户也就差不多了,小儿子虽说不是嫡出,但是自个喜欢得很,回头记在夫人膝下,分个两千户总没问题吧!

卢绾尚且反应过来了,更不用说其他那些人精一般的大臣了,一个个都明白了!清官难断家务事,就算是如齐桓公,赵武灵王这样的君主,尚且会在儿子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头犯糊涂,人都是偏心的,都是儿子,谁真的就希望其他儿子在自己百年之后一无所有呢?

因此,即便是知道这甜蜜的糖衣里头暗含的是毒药,这些人最后发现,自个还只能咽下去。尤其,这些人里头,好几个都是后来富贵了,再娶了名门淑女的,前头糟糠生下的儿子,和后面新欢生下的儿子,本来就一碗水难得端平,要是再在爵位承袭上头闹腾起来,回头也定然有麻烦,兄弟阋墙是难免的事情,如今呢,不管怎么分,好歹大家都有了,这么一来,总算是能说得过去了。一时间,一些人甚至觉得轻松了不少。

而如萧何张良这样的,更是松了口气,到了他们这个地位,以他们的聪明,都知道,天下已经打下来了,刘邦呢,虽说未必是什么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性子,但是人心难测,谁知道对方回怎么想,所以呢,若是能够通过这样的手段,换取刘邦对自己放心,他们觉得这也是挺划算的。

因此,萧何第一个站出来,表示,陛下你实在是太为我们这些臣子着想呢,我如今这把年纪了,正为了儿孙的事情头疼呢,不怕陛下你笑话,我呢,如今家里好几个儿子,其实最喜欢的呢,还是前几年新纳的一个小妾生的那个,可是呢,我就算是心里头喜欢,也不敢对他太好,要不然的话,我这个年纪,也活不了太长时间了,等我死了,做主的就是家里长子了,长子要是记恨我如今的偏心,回头对小儿子不好,那时候我人也没了,就算是死后有灵,也没办法啊!所以,还是陛下你英明神武,算是将我这件烦心事解决了,回头啊,我就先将自个手里的食邑分了,以后哪个儿子孝顺,我就多分一些,哪个儿子不孝顺,我就少分一点,看他们以后还敢对我这个做爹的又什么不敬的地方。

萧何这边开了口,其他人呢,自然是赶紧跟上,总之,这么一个限制爵位传承的律法,就这么在酒后玩笑一般地被制定了下来,而且看起来,大家居然都还挺用户的,这就有点像是个笑话了!

不过呢,刘邦最喜欢干的就是这种事情了,这边喝酒吃肉,那边呢,顺便就将一些事情解决了,就算是下面有什么反对意见,回头自己反悔的时候,也能说自己是酒喝多了。

老刘家耍无赖的本事从来就是这么一脉相承,对此呢,大家也算是习惯了。横竖刘邦来了这么一出,除了少部分本来就对刘邦心中不服的人之外,其他人呢,都是觉得挺不错的。还是那句话,人心思定,到了这个时候了,刘邦又不是有卸磨杀驴的意思,尤其这般摆明了车马,反而意味着这位之后不会随便翻旧账了!至于儿孙什么的,起码三代之内,以大家食邑的数量,是不用有什么担忧的,至于再往后嘛,儿孙自有儿孙福,真要是儿孙没出息,爵位太高,反而是招祸的由头。因此,大家都很看得开。

倒是那些食邑比较少的人心里头有些担心,真要是按照这个分法,儿子少的还行,儿子多的,两三代之后,那真的是要跌出彻侯的圈子,落到关内侯甚至是更低的爵位里头去了,但是,食邑少的那些人呢,要么原本就是项羽那边的降臣,要么呢,还是当初得罪过刘邦的,能有爵位,有食邑,已经算是刘邦宽和了,真要是在这种事情上头炸刺,他们如今没有兵马,没有其他的依仗,回头被扣个心怀怨望,意图谋反之类的罪名,那真的是啥也捞不着了!

总之,一切都比较顺利,然后呢,舒云就示意刘盈上书,表示如今天下安宁,除了要修生养息之外,也该存亡断续了,这个存亡断续,自然不是别的什么,而是学说上头的存亡断续。

之前呢,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,秦宫之中的许多书籍也付诸一炬,如今新朝建立,之前的百家学说什么的,总该收集起来,然后想办法传承下去才好。

原本萧何就将能够收集起来的竹简什么的都收拢到了石渠阁里头,只是想要将这些解析出来,需要花费不少人力还有时间和物力,如今既然天下太平了,那么,就该征召各地的贤才学者,征集民间的藏书,直接刻印下来,以传承后世,以免当年诸子百家的传承断绝。

刘盈呢,就表示请立太学,征召天下贤才学者到太学担任博士,在太学传授学问,以继往圣之绝学。

刘邦听了,自然是一口答应了下来。他还觉得,自个可以顺便打一打儒家的脸。

刘邦原本就讨厌儒家,他还做出过在儒冠之中小便这种事情,之前那些年里头,在刘邦那里讨了一点好的就是一个郦食其,就这位呢,还是自称自己是高阳酒徒,才算是得了刘邦的召见,如今这一位已经死了,不过呢,刘邦惦记着郦食其的功劳,将他的儿子也封了个关内侯。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叔孙通,这一位呢,也不是什么食古不化的人,知道刘邦不喜欢儒生,所以去投奔刘邦的时候,干脆穿的就是楚人的衣冠,后来给刘邦推荐贤才,推荐的也不是什么儒生,以至于叔孙通的那些弟子都弃他而去。

而等到刘邦做了皇帝呢,叔孙通就想要帮着刘邦制定礼法,找刘邦说要召集一些儒生帮着制定礼仪,刘邦自然是答应下来了,但是呢,鲁儒那边赫然将叔孙通视为叛徒,压根不理会他,鲁儒还为项羽戴孝,公开指责刘邦,刘邦早就因此憋了一肚子的气。

如今听说刘盈想要立太学,一方面答应了下来,另一方面直接表示,鲁儒那边不是怀念项羽嘛,那么就让他们在鲁县那里继续给项羽披麻戴孝好了,我刘邦没什么德行,用不起你们这些鲁儒。

刘邦嘴上说的是鲁儒,实际上呢,对于大多数儒生都迁怒了,即便是那些儒家有名的贤才,刘邦也是懒得理会的。事实上,刘邦和如今这些开国功臣,其实都没有经历过比较正规的教育,他们大多数根本就是自学成才,因此,刘邦对于太学什么的并不是非常在意,不过就是打算让刘盈去练手的。

然后刘邦就琢磨着,既然那些对天下没什么功劳的贤才学者都能当官,还能在太学里头授课,没道理自个手底下这些大将不行,他们一个个几乎都是能出将入相的人物,哪个不比那些儒生强得多。叔孙通说什么要用那些儒生治国,刘邦对此嗤之以鼻。

儒家在这个时代,黑历史是真的很多,别的不说,光是说在始皇帝身上,儒家就将自己的两面三刀,反复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一开始的时候,是儒家鼓动着始皇帝去泰山封禅的,要不然,始皇帝从哪儿弄得出一整套的封禅流程出来,结果封禅不顺,儒家暗地里头又开始叽叽歪歪,说什么老天爷都看不过去始皇帝了,始皇帝不配封禅什么的。

像是秦朝灭亡之前,一帮如今满口都是暴秦的儒生,一个个脚上跟长了风火轮一样,纷纷跑到咸阳去求官,等到秦朝灭亡了,骂起秦朝来,又属他们最厉害,在见识了这些儒生之后,刘邦对儒家就彻底没了好感。哪怕有叔孙通这样的贤才,也不能扭转刘邦对儒家的坏印象。

屁股决定脑袋,刘邦自己如今是皇帝了,他才不会喜欢一个想要做官的时候,对你奉承,你不能满足他了,就在外面诽谤的学派呢!

所以,等到叔孙通将一整套的礼仪搞出来之后,刘邦就翻脸不认人了,那些儒生不过是得了点赏赐,还有一点微末的官职,之后就没有然后了!

刘邦想要让他那些心腹手下,也要在太学里头刷一刷存在感,让他们去讲课,将其他的那些学派,尤其是儒家压下去。

但是最后结果有些无奈,萧何呢,算是黄老一派的,事实上,刘邦手底下不少人,都算得上是黄老一派,他们习惯做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垂拱而治,那就是将专业的事情安排给专业的人,然后呢,等结果就可以了。

萧何还算是比较好的,做事还算是亲力亲为,萧何的继任者曹参,那就是典型的黄老派,他们不喜欢干涉下面,曹参能在自己的丞相府喝酒睡觉,然后呢天下照旧平稳运行。

黄老一派呢,观点就那么几个,他们的学说讲究悟性,而且比较被动,最重要的是,他们呢也没经过正统的黄老学教育,都是自学成才,如今想要让他们将自个的所学传授给别人,顿时一个个都有些抓瞎,在他们看来,这些东西,实际上是可以意会,不能言传,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讲嘛!

至于那些大将,自个用兵呢,那是头头是道,但是让他们去讲,那真的是脑壳痛,他们自个本来也没多少文化啊,让他们去讲课,这不是为难人嘛!

倒是韩信对此很有心得,但问题是,他如今是楚王了,已经跑自个封国那里去了,刘邦只得让他去写个一份兵法,回头好流传后世。

对于刘邦的这点子心思,舒云还是能够理解的,舒云很快给刘邦出了个主意,就是不要那些将军写什么兵法,就是写他们如何训练士卒,如何使用军阵,总之,理论什么的就算了,就写如何实际操作,比如说,各种兵种如何组合之类的。

而且呢,这些最好也别在太学讲,不如另外建一个武学,专门挑选之前战死的,残疾的,有军功的人家的子弟,还有就是军中的中低层军官到武学里头学习,让这些将军轮流去讲课,不知道怎么讲没关系,就直接对他们参与过的战事进行复盘,说自己那时候是怎么想的,怎么做的,次数多了,自然也就好办了!

刘邦一听,顿时觉得,这的确是个好主意,别看刘邦已经让军队解散,各自回家耕种了,实际上呢,这些人随时都能够继续征召起来,何况,为了保护自己,起码未央宫和长乐宫,都是有卫队守护的,这也是后来南军北军的前身。

如今天下看似平定了,实际上呢,暗中依旧有暗流汹涌,可以预料的是,只怕用不了多长时间,就会有忍耐不住的人跳出来了。

另外,做皇帝的人,或多或少,都会有些好大喜功,刘邦当年看到始皇帝巡幸的队伍,就表示大丈夫当如是,始皇帝当年征服南越,北拒匈奴,刘邦呢,就算自己做不到,也得为子孙后代做好准备才行。

刘邦年近五十才起事,跟着他的大多数是他的那些同龄人,可想而知,如今朝堂上重臣的平均年龄是多少,如果不能及时有下一代人递补上来的话,那么,等到刘盈继位的时候,若是遇上什么战事,总不能叫一帮已经快要老掉牙的老将出马吧!

舒云哪怕知道这些开国功臣几乎个顶个地能活,不光熬死了太后,还熬死了惠帝,之后还有好几个熬死了孝文皇帝呢!不过呢,原本有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就是一个国家应该具备的能力,如今既然可以推广教育了,那么,为什么不能让知识开始对下层进行开放普及呢?

在少府内部,舒云已经开始了职业化的教育,少府会从民间收养孤儿,然后呢,从小进行培养,先是进行启蒙教育,之后呢,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深造。

舒云如今不过就是在少府作为试点,等到回头民间人口开始恢复之后,就可以在民间进行招生了。

舒云并不担心招不到学生,毕竟,诸子百家如今残留的那几家,即便是在当年,哪怕是以有教无类闻名的儒家,实际上在招收学生方面,也是比较谨慎的,而且,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方面的才能,能够从那些短小精干的文字之中提炼出所谓的微言大义来,一句话,不同人的解读出不同的意思来几乎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最重要的是,即便是学了这些学问,也不是旱涝保收的,就算是如今开了太学,这些学生的将来,还得看其他,比如说自己的师长又没有足够的实力,他们能不能得到举荐,家里有没有钱或者是相应的影响力……总之,一个老师收了十个徒弟,能有一个出头的,已经算是这个老师很厉害了。

但是,如果是搞职业教育,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,起码少府对于这些人才那是来者不拒。而且呢,这个时代,技术官僚其实是很吃香的,军中需要,需要衙门都需要,哪怕起步不高,那又怎么样呢!总比毫无希望来得好!

大汉刚刚建立,并没有所谓的成法,所以,一开始的时候,舒云便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积极向上,更加开放有序的体系出来,好在有了前面几世的积累,这对舒云来说,总算不至于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